1960年木偶剧团在莫斯科演出后合照
从“小画坊斋”到“艺术中心”
1956年4月,经广东省政府决定以粤西的“轰天乐”、“胜如意”、“胜凤仪”等木偶戏班为基础,调集老艺人郑寿山、叶文芳、李新、李鸿、李春樟等人为骨干,组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后称广东省木偶剧团),林堃为首任团长,建址于广州市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的“小画坊斋”。
建团之初,先后成立了杖头木偶演出队、布袋木偶演出队和提线木偶演出队。并先后编演了《芙蓉仙子》和《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两个大型神话杖头木偶戏,享誉海内外。1957年,《芙蓉仙子》被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成彩色舞台艺术片,在国内外发行,影响巨大;1960年,。
另外,当时广东省木偶剧团制作的木偶还成为各级政府馈赠外国宾客的珍贵礼品。比如说,1957年,广州市政府以木偶剧《芙蓉仙子》接待柬埔寨王国的王子和公主,并在演出后将剧中“芙蓉”和“秋林”两个木偶分别赠给王子与公主等。
2003年3月,位于海珠区洪德路51号、由广州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建设的“广州木偶艺术中心”落成并开业使用。由于该中心集合了剧场演出、木偶制作和展览、木偶艺术交流与研讨等众多功能,而且广东省木偶剧团、广东省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均于此挂匾,使国内外各类木偶艺术流派和风格得以交流汇集,大大促进了岭南木偶表演艺术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岭南木偶表演艺术的基地,肩负起更好地保护这朵古老而绚烂的岭南传统艺术奇葩的重任。
2009年4月广东省木偶剧团改制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林堃
林堃(1917~1985),原籍广东新会,出生于西关十八甫南路。
1937年,林堃在广州参加“奔风剧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演出木偶剧《放下你的鞭子》、《流寇队长》、《怒吼吧中国》,深受广州市民欢迎。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堃率其创建的“中国旅行傀儡剧团”在广州演出反对内战、宣传进步的《》、《丑表功》等木偶剧。其自编的《森林的悲喜剧》、《吃草的狼》等儿童木偶戏,在广州各小学巡回演出了近两年时间,开创了广州市以木偶戏教育儿童的先河。
1973年,林堃被调到广州市少年宫文化馆,从事研究少儿木偶艺术。
80年代初,在导演《木偶奇遇记》上打破木偶小台框,尝试加入由人戴着面具的真人演员与木偶同台演出,利用电影动画作背景、天幕,得到省领导人的赞赏。后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开展普及木偶戏活动,用两年时间帮助成立了二十多个小木偶班。1983年编写了《幼儿木偶》一书,并附印二十多个幼儿木偶剧本。
哈哈
舞美设计廖冰兄
白
1
幕后
1962年,廖冰兄被分配到广东木偶艺术剧团任美术设计。广州美院教授迟轲上世纪60年代来到广州,带着孩子去文化公园看木偶戏,他曾回忆:“当我得知舞美的设计是廖冰兄,这样一个大师只能在幕后!心里很难受,不忍看,尽管我那两个孩子看得很高兴。”
,,关押在广州槎头谭岗看守所。,终于,。
1978年,,国内文艺界“有话想说”,素以讽刺批判专长的漫画界也不例外。
木偶表演艺术家郑寿山、木偶设计雕刻家梁志慧、木偶雕刻家叶文芳(从左至右)
人物志
郑寿山(1895~1964),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大洞村人,木偶表演艺术家。
在广东杖头木偶操纵演员的行列中,拥有出类拔萃技艺的当属郑寿山。从清末民初开始,他祖辈五代都是木偶艺人。其世家的出身和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造就了郑寿山高超的操纵技巧。他在继承家传绝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绝技表演《三上吊》:用一条绳控制一个悬空的木偶,他用手攥着绳子的一端或提或拉或抖动,触发绳子上预置的活结,使木偶凌空做出“观音坐莲”、“鲤鱼反水”、“金鸡独立”、“美人照镜”、“海底捞月”等10多个连贯的动作,形成了蓄而觉细腻、刚而威其锋、柔而迷其韵的表演风格。1962年,省、市文化领导部门在他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上赞誉他是中国近代卓越的木偶表演艺术家“木偶状元”。著名粤剧名伶马师曾先生即席赋诗相赠:“技艺精研六十年,敢教寸木舞新天。春风浩荡花争簇,老树开来色更鲜。”
延伸阅读
木偶宗师学艺靠偷师 传艺无保留
2015-01-01 信息时报记者 谢奕娟
广东杖头木偶闻名于海内外,但木偶戏一代宗师郑寿山的生平却不为当今观众所熟知。作为“木偶戏大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寿山在文化公园的演出曾引发观众连夜排队抢票,更得到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慕名观摩。由郑寿山开创的岭南木偶表演风格,至今影响着广东木偶艺术剧院的传承者。2014年是“木偶戏大王”郑寿山诞辰120周年,透过他年近古稀的儿子郑华通、徒弟张广有等的讲述,让我们走近这位岭南木偶的一代宗师。
“金线吊芙蓉”已成失传绝招
郑寿山1895年出生在一个木偶世家,祖父、父兄均是木偶戏表演高手。据郑寿山的儿子郑华通介绍,父亲6岁就开始跟班登台。早期,郑寿山随家人到南洋一带演出谋生,他聪明好学,虽然因为并非嫡出,得不到家族正统的技艺传承,却透过偷学,掌握了很多绝招和技艺,年纪轻轻已超越了他的父亲和兄长。
郑华通记得父亲有一套名剧叫《三上吊》,其中不少技艺今天已经失传。“尤其是"金线吊芙蓉"一招,木偶须在瞬间完成纵身一跃,头朝下,双脚朝上倒挂吊颈绳的动作。表演的时候稍差分毫,演出就砸了。父亲教了五个徒弟,但没有一个能公开表演这个技艺。”有一次,郑寿山在新加坡连续演出6个月,每天晚上节目不同,而且越演越精彩,在当地传为佳话,从此有了“木偶戏大王”的美誉。回到家乡吴川以后,郑寿山成为粤西鼎鼎有名的木偶戏班主。每有节庆日,郑寿山的戏班总成为争相邀约的对象。
国际大赛中首个斩获头奖
解放后,郑寿山从一位民间戏班的班主变身国有院团的演员,成为新建立的广东木偶艺术剧团的领军人物。1960年,他作为中国参赛代表,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和傀儡戏联欢节,主演的《三调芭蕉扇》镇住了在场所有的评委。这是中国首次参加这一国际赛事,郑寿山一举捧回了一个银质奖章,而当届金质奖章空缺。
郑寿山的徒弟黄福州第一次见到师傅的表演时才15岁,刚刚加入广东木偶剧团。“那时候我们每天晨起练功,一看到郑老师教徒弟,我们都一溜烟跑过去。他表演的《芙蓉仙子》当场把我镇住,木偶的眼神好像真人一样,会看、会感觉,那动作、那台步也跟女人一样,让人忽视了表演者是个男的。”
《芙蓉仙子》后来成为广东省木偶剧团的建团“三件宝”之一。广东木偶剧院副团长崔克勤说,“三件宝”去到哪里都满座,在广州文化公园演出,观众都是连夜拿着小凳子、席子排队买票,才能抢到票。郑华通说,马师曾和红线女也曾携子女一起来看郑寿山的《芙蓉仙子》,第二天还在报章上发表观感,称赞郑寿山的表演技艺精湛,在粤剧界里面都不可多见。
对弟子言传身教毫无保留
郑寿山的得意门生张广有说,师傅一身功夫全靠勤学苦练,他对弟子言传身教,毫无保留,训练起来特别严格。杖头木偶的表演特别考验臂力,四五斤重的木偶表演时要单手举着,坚持几十分钟,这都得益于平时的苦练。张广有说,每天训练时,师傅要求他们将木偶举起一小时,偷懒举低一点被他发现,都要重新来过。对徒弟严格的郑寿山对儿子更严格,要求他举桌子,桌上还放一杯水,杯子固定住之后,杯中的水不允许有半点溢出。回顾郑寿山生平,徒弟们无一不感叹他在艺术上的高标准和生活上的低要求。
张广有说,郑寿山生前常抱病演出,生病了打一针又继续登台,一上舞台就精神生猛。不幸的是他因为突发脑溢血,69岁就溘然离世。
表演技艺通过弟子传承下来
虽然离世已经60年,郑寿山对岭南木偶艺术的传承却有着深远的影响。崔克勤说:“郑寿山就是我们团的一张王牌。”不仅广东木偶剧团的建团“三件宝”由郑寿山所创作,郑寿山的木偶表演技艺和训练方法也透过他的弟子一代代传承。
杖头木偶是郑寿山的专长,崔克勤说:“我们广东杖头木偶的表演在全国是很有竞争力的,广东木偶最大的表演特点就是功架扎实、有力,台步轻巧,表演细腻传神,意蕴十足。我们团最大的绝招是手腕功。因为木偶是没有思想感情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就靠人手腕的力度大小而产生情感,给木偶以生命、灵魂。”
木偶剧院的导演王玲说,郑寿山创立了岭南木偶独有的一套表演风格和操纵方式,“我是从武汉调过来的,我之前学的东西更多的是受到北京、上海和湖南的影响。同样是杖头木偶,岭南的表演更为含蓄、内敛、细腻,这就像是在戏曲上,粤剧和京剧的表演方式也不太一样。”
此外,跟其他地方的杖头木偶也不太一样的是,岭南杖头木偶两根操纵杆的结构是交叉的,中间还必须插进一根小指头,这让木偶的表现力更为到位。
不过,过去的木偶戏表演以粤剧为主,表演时艺人边唱边做,而现在的木偶戏则侧重于儿童剧,加入了许多当代的舞美、音乐、灯光和表现方式。
崔克勤介绍,像元旦期间(2015年1月1日~3日每天上、下午)在广东木偶艺术剧院上演的大型木偶剧《哪吒》,便是一部创新的当代木偶剧。剧中杖头木偶的表演占了近八成,此外还融合了人偶、提线木偶、皮影多种方式。
20150115梨园花讯:纪念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郑寿山诞辰120周年活动
广东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zNTQzODI4.html
生命无常,明天和意外永远不 知道哪个会先来,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偶人世界,指头灵活。
奖章金质有定评,
精上再求精进。
飞禽走兽海鲜拟人化,
旦生丑净文武演艺界。
欧美欢迎走出去,
国人分流抢救急
文化多元化
非遗项目急
热爱变成使命
余生皆是欢喜
广东省木偶剧团建团五十多年来,拥有了一批木偶制作的佼佼者,制作出不少传世的珍品。特别是梁志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匠心独运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制作的木偶“白骨精”,在舞台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由黑衣黑甲骷髅头女鬼,半秒之间就变成白衣白甲头戴翎盔英姿飒爽的美娇娥,令人拍案叫绝。
梁志慧制作的"白骨精"木偶
广东
省木偶剧团建团初期,便邀请当时粤西地区的雕刻名家叶文芳加盟。叶文芳尽得其父叶绍青雕刻技艺真传,历半个世纪的雕琢研磨,雕刻艺术造诣炉火纯青。叶氏家族以制作的木偶能上下开合眼睛而著称于世。叶文芳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双眼皮的眼睛,不仅能开能合,还可以左右转动顾盼传神,木偶更具岭南人物的面部特征。他吸取中国绘画和神像雕塑艺术的精髓,所刻制的木偶栩栩如生。例如他雕刻的“老生”角色:长眉下面双眼微垂、两颊凹陷、颧骨略隆、脸上筋络兀突、就连颈上皮肤松弛的老人特征也浮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尽显其功力非凡。另外,叶文芳还大胆创新,将传统的“贴色”生角木偶制作方法由头、颈、身相连改革为头、身分离,并将沿用以久的内竹木偶改为外竹木偶,大大增强了木偶的表演能力。现在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还留存着叶文芳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创作的最后一批木偶遗作。
传统粤西木偶
《游园惊梦》里的木偶杜丽娘
叶文芳的木偶遗作
人物志
叶寿春与木偶为伴近70载 仍难舍难离
广东广播电视台荔枝网 《DV》现场
(2016-04-22)视频
http://www.gdtv.cn/v/gg/dvxc/2016-04-22/302739.html
1956年,叶寿春的爷爷叶文芳接到通知,广东省要成立一个木偶剧团,请他到团里做专职的木偶雕刻师。地点在西关木偶剧团所在地——逢源大街的小画坊斋。第二年,叶寿春跟着爷爷来到广州,时年23岁左右。
84岁的叶寿春,迄今已经制作木偶60余年,由于其制作的木偶表情细腻,也被称为是“西关木偶之父”。叶师傅的家在荔湾湖旁边,如今每天除了摆弄下自己的木偶,在天气好时,还会从家中走出来,到荔湾湖公园里逛逛。在湖边的“西关大屋”中,经常会传来韵律宛转悠扬的粤剧,“最初的木偶戏,唱的就是粤剧。”
1934年,叶寿春出生在廉江市青平镇白银坡村。除了务农,他们家还有个特殊的手艺,就是做木偶。叶寿春说,他太公叶绍青在家排行老四,从小迷恋看大戏,长大后开始尝试用泥巴雕刻木偶,后来又改用木头。经过一番摸索,太公做出了眼、口、颈均能活动的木偶,并开始对外售卖。木偶越做越好,买的人越来越多了,“叶四木偶”的名声就在粤西地区传开了。
祖父叶文芳子承父业,对木偶的眼睛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良,让木偶的眼珠可以上下左右活动,表情更加生动丰富。之后,乡里、县里的戏班一有木偶表演,都会向叶家购买木偶。“别人家的木偶三斗谷可以买一只,叶家的木偶值十斗谷。”
年幼时,叶寿春就一直跟着祖父叶文芳帮手制作木偶。他最初学做木偶也是为了帮补家用。
在粤西农村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在婚丧嫁娶等重要日子,请当地木偶戏班子表演的传统。而制作木偶的叶家,自然而然地也要为表演制作新的木偶,为旧木偶重新上彩。
天地戏场今亦有,
人间傀儡从来作。
请镜前试一照尊容,
谁斯若?
一生短短长长
相逢自思量
自从遇见木偶
余生皆是欢喜
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弄假。
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到底看节节传神。
剧 院 简 介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原广东省木偶剧团)自1956年建团以来,排演了各种类型木偶剧(节目)近四百部(个),曾先后出访过罗马尼亚、匈牙利、斯诺文尼亚、克罗地亚、俄罗斯、捷克、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尔代夫、墨西哥等几十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演出和交流,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
剧院在岗人员拥有著名木偶艺术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崔克勤,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木偶戏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吕敬贤,国家二级演员黄小第、刘明娟、欧飞云、邓泽华等一大批木偶表演艺术家和何伟超、罗福林、陈佑、程远、黄燕山等一批木偶造型雕刻制作艺术家,单位和个人获得国内外大奖多次。
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传承和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木偶戏,以偶型设计生动制作精良、木偶操控细腻表演传神、演员注重戏曲功底为特色,全心全意服务于大小观众的艺术理念传承和创新,推动广东木偶艺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再创辉煌。
木偶剧院微信订阅号,长按识别二维码
木偶剧院微信服务号
让走进剧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剧院文化分享:
小木偶,大天地。
与家长·孩子共勉:有爱就有阳光,有书就有翅膀,有艺术就有飞翔!
与观众共勉:木偶剧院永远是您亲子互动的平台,木偶剧场永远是您合家欢乐的天地。
与社会共勉:儿童事业,一起来更精彩!
温馨提示:点击微信,右上角“+”,选“添加朋友”,点击“公众号”,在放大镜图标处输入“GDMUOU”、“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或“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点击右下角“搜索”,进入公众号。点击“在线购票”,输入您的手机号码登录注册成为木偶剧院会员后可选座位,微信支付购票;选“查看历史消息”,查看演出排期、剧院动态,简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