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徐露
发言人: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聚集中心总经理马筱楠
柠萌影业创始人总裁苏晓
华策影视集团副总裁傅斌星
时间:2018年06月13日下午
地点: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
国产剧在海外受欢迎吗?有多大市场?
苏晓:故事的由头还是从王丽萍老师的《生活启示录》讲起,很高兴《小别离》这两天蒙古收视率很高,蒙古教育台的黄金时段每天播出两集。
《小别离》之所以在蒙古播,是因为《生活启示录》《琅琊榜》在蒙古取得了不错的播出效果,蒙古的男女老少对这些剧非常喜欢,胡歌、闫妮的表演吸引了他们。自然而然,更多的中国电视剧在蒙古热播,蒙古的观众也会越来越喜欢国产剧。
蒙古自己国家一年生产的剧不多的,更多的是韩剧、俄罗斯剧,。
中国电视剧发展到现在无论是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制作水平与国际越来越接轨了。以前作为一个内容制作公司的老总,对走出海外,尤其是电视剧出口不太重视,因为赚不了几个钱,因为中国的市场也足够大。
但是现在从文化意义传播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所以这几年慢慢地中国电视剧出海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更多的只是针对海外华人,现在针对更多的全球观众。
原来只是在古装剧上面走出去,现在越来越多的爱情剧生活剧都能够走出去。原来更多的是海外非常小众的卫星频道,华人可以看,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在国外的主流频道、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都能播出了,这些都是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对我们来说越来越有信心。
傅斌星:华策做海外发行有10多年的心路历程,,从十几年前第一次参加嘎纳节的零销售到现在,去年我们整体出口海外光电视剧的部分是达到了1.3亿。
一方面是坚持不懈,把电视剧出海作为华策影视中长期的战略。另外我分享两个方面的体会,一方面是创作层面,另外一方面是宣发层面。
创作层面头几年有一部剧对我们内部触动很大,特别小体量,也是投资成本偏低的一部小网剧,在北美的OTT平台,现在被华纳收购的平台,在一周内的点击率超过了很多韩剧。
我们当时也请教了OTT平台的创始人,希望能够了解一部小体量剧的主要用户群是哪些?然后发现,70%以上的用户是非亚裔用户。而且很多看过的观众表示东方式的恋爱,纯爱的表达方式特别吸引他们。
通常在美剧里面第一集就会有激情戏等快节奏的恋爱方式,我们东方式的纯爱表达方式,让他们觉得特别新鲜。这个例子也是告诉我们中国的制片人和创作人,有的时候最本土的,越本土的越会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因为我们是中国制片人,第一步要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一方面是从宣发的角度,我们怎么样用国际化的方式和技术,把思想精神美好的故事传达出去?是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提炼的。
我们的影视作品也跟美食是一样的,怎么把中国美食推向全世界?有一次去华盛顿出差的时候,发现机场的显眼位置有人在卖包子,但是宣传包子不叫包子,就是中国的汉堡。这个小细节,给我很大启发。
我们的故事创作,如果要走向海外,需要更多了解本土的国家文化,用它的语言、方式重新剪接、翻译推广。
最后一点特别分享的是十几年前觉得特别孤单,在茫茫的节展上,除了国际公司就我们一家中国公司。这几年大家一起抱团出海,一起把我们优秀的影视作品带出去,也是给我们特别大的鼓励。
如何突破国产剧在海外的价值天花板?
马筱楠:就像苏晓总和傅总所说,之前海外市场对中国国产剧的认可仅限于古装剧,但是这几年发现很多题材在海外开始被接受。
比如说我们发行的《白夜追凶》,包括登录马来西亚高清频道的《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刑侦悬疑推理剧、都市剧越来越受到海外频道的青睐。
但是总体来说,国产剧出海依然有困境和困惑,存在突破圈层的问题。中国的节目出海更多是给华侨来看,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本土居民来看?这是一个人群上的问题。
圈层要突破,价格上还是有天花板。在全球的买家来看,国产剧在海外的价值阶梯中处于低位。不管你在国内的售价高低,制作水平如何,在海外总是没有日剧、韩剧的价格高。
国产剧走出去需要整体制作和讲故事的能力的全面提升,才会带动所有内容在海外的更好推广和发展,这是现在面临的困局。现在国产剧成本上升很快,质量提升也很快,但是海外发行还是卖不上价格。
优酷作为平台方,与海外的许多渠道方有合作,北美地区、泰国、柬埔寨、越南等等这样的地区,渠道的拓展比较容易。
现在面临的瓶颈是如何让国产剧的创作达到国际水准。并不是一部剧、两部剧放在海外某个平台,是不是更多的项目都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创作?不是说因为主要给中国用户看,所以是国内标准,因为这是出口,所以是海外标准。
这个创作标准,尤其在越来越多跟海外的制作方接触、做联合研发的准备的时候,是非常需要强调的。
目前,我们有很多项目在尝试国际化的联合制作、联合研发。通过打开视野,更多跟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合作,不断试错,制作出拥有国际标准,同时又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我相信具备国际标准和内容走出去并不难。
侯鸿亮:我们未来希望国产剧放到欧美的主流平台上播,真的很难。只能先从农村包围城市,先从亚洲周边国家开始,慢慢的让他们对你的文化有需求,在世界上慢慢扩大。
给我刺激最大的是《琅邪榜》《欢乐颂》。这两部剧在海外新媒体平台的播出情况非常好,点击分账的金额也很可观。但是当我拿这个案例跟海外同行分享的时候,他说我们都不会这样卖,平台要买花更多钱买版权才行,怎么可能给他分账播放?他们的剧集海外版权是有定价的。
傅斌星:我们曾经跟美国主流采购方,包括韩国同行交流,为什么国产剧的海外售价上不去?
因为海外存在大量的国产剧盗版,当很多用户免费看的时候,自然而然不会付费看。这个方面,韩国做的比价好,整个行业在盗版内容的处理上非常一致。
但是我们更多的同行把关注点放在本土市场,无暇顾及海外的版权保护。中国内容出海未来有很大前景,大家要更加抱团保护好国产内容的版权,维护好价格体系。
中外影视行业制作流程、习惯上的差异
侯鸿亮:正午阳光和国外合作的历程比较典型。作为一个制作公司,首先特别希望能拍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原来时候我们只是在国内拍摄,我们未来能不能带给观众新鲜的东西?所以我们去了欧洲、去了美国拍摄,希望能够让欧洲和美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打动自己国内的观众。
但是发现,我们国内的拍摄习惯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国内的拍摄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是国外每天只能工作8个小时,超过4个小时要付费的,所以从制作上,和国外的工业习惯上有一定差距,包括在法律法规上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个方面我们还要走相当长的路,也是限制现在中国影视业前进的重要节点。从制作来说,影视行业工作时长很长,又没有法律保障,没有福利保障,很多人才可能就流失了。
还有就是每一个公司都特别希望走出去,具备一定条件后,大家都去好莱坞挨个参观学习取经。甚至把我们的项目拿出来看,有没有可能大家一起合作?得到的结果是“NO”。
我们认为好莱坞会喜欢的题材,他们并不喜欢。我当时和一个蒙古人一起,把我们公司项目都带过去了,蒙古人、《琅邪榜》,包括现实题材的《欢乐颂》,还带着《鬼吹灯》,他们感兴趣的是《鬼吹灯》,《马可·波罗》拍的不够好,但是已经有了同一类型。
国外的大公司的制作标准有优点也有缺点,一定不要认为完全正确。说一句冒昧的话,国外的影视行业思维僵化非常严重,不如国内的影视行业更有活力。
但是我们的问题也很显著,大家如果想要未来能达成合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最好在题材策划的最前期就与国外主流平台沟通。
傅斌星:。当时Netflix的内容官对《三体》非常感兴趣,这本小说在亚马逊上出版了,顶级的制片人都说这是伟大的中国小说,可以被世界化。
但是他们不相信中国的工业体系能制造出具备国际标准的作品,因为科幻这一类题材本身就是我们制作的短板,在前面没有涉及过的。
这是工业化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一步步探索挖掘。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大家都在关注中国内容、中国市场,我们也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探索。
苏晓:进欧美市场不仅是价格体系的问题,我也曾经去好莱坞寻求合作,但以失败告终。
道理很简单,我们对自己的剧集越来越自信以后,第一想到的就是进美国的主流平台、主流市场,让美国观众喜欢。但马上就碰壁了。
美剧本身在北美地区就是一个很封闭的市场,内部的竞争就很激烈。一个电视台每年从几百个项目中挑选10个左右做试播集,最后完整季播播出的就是5、6部戏。他们怎么可能去买中国剧,时间那么长、又语言不通?完全没有可能。
第二个,把剧集卖给主流平台不行,是不是做合拍片?我们拿出玄幻、魔幻的IP,包装的非常精美,美术造型、项目PPT非常漂亮,一大本给他们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动他们。
他们说如果要合拍片,首先想清楚针对什么市场?合拍片同时兼顾两个市场。先说美国市场,他们讲的委婉客气,按照美国的方式做剧,如果这么大投资首先中国小说要翻译成英文小说,先投放到美国出版市场,看看英文版小说是否在美国火?火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做成动画片?这样一来10年都不止。
如果简单投资做合拍片呢?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资源聚集在一起,大家的理念、想象力不断的碰撞。但是大家同样拿出钱来,五五分看上去很公平,一起说了算。
但是事实上操作最难的,一旦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中美现在整体的创作队伍,大家的理念、方法差距还是非常大,同时又要兼顾两个市场是非常难的。合拍片相对可行的做法必须以一个市场一方为主,聘用对方的其他的创作人员,使得这个剧的质量更好,这个有可能。
之所以这两年,国产剧在发展中国家慢慢越来越受欢迎,关键还是在情感认同上。一个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同步,老百姓也会更有共同语言,大家关心的柴米油盐、教育医疗问题是共通的。
另外就是对于东方价值观的认同。为什么先是在东南亚国家,现在“”国家优先走出去,能够认同?在东方文化价值观上大家更能够找到契合点,这些国家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都有共鸣,在审美的趣味上也能够找到共同点。
从公司老总角度来说,一、走出去不急着赚钱,作品做出海外,尤其在海外当地主流的人群形成影响力,就像韩剧培养市场是一个道理。
另外一个原来我们走向海外,更多的是图省事,找中间商做代理版权发行,这个肯定不行。每个国家对剧的喜好、需求完全不一样,真的要下决心做好事情投入人力,研究不同的区域市场,有针对性翻译成当地的语言,慢慢寻找共鸣点。
马筱楠:如果跟外海进行联合拍摄、联合制作,还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支持。不光是需要优秀的创作人才,跟海外进行合作项目对接还需要其他专业的配套人才。
按照我们的经验,不管是把国产剧卖出去还是做国际合拍,都需要强有力的影视产业律师,否则搞不清楚当地的法务、财务、税务。
另外就是出海,外面的世界很大,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因为我们觉得好莱坞的片子影响力很大,第一步都想到敲美国的门。
但是美国很难,以美剧和北美市场为代表,他们都是类型片。而在中国受欢迎的剧大多是作者化的,不是类型片。
相对来说,欧洲市场比较青睐作者化的片子。每个市场的喜好不一样,首先要看我们的选题更适合跟哪个市场合作。有针对性的走出去,并且要有其他方面的一系列法务、税务、财务人才的支持,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流程,但是在越变越好的过程当中。
【招聘(北京)】主编、记者、商务
欢迎踊跃投稿[后台回复 投稿]
一经采纳,将有600-1000元+奖励!
年薪30万招聘执行主编、商务总监
20万招聘主笔
详情点此穿越
四大媒体矩阵
更加垂直,更多干货,信手拈来!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
投稿、商务合作、加群,请联系
转载加群,请联系微信:
19919942479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
15201655723
1028627745
lxx19910307
投稿合作,请发送邮箱:
2852956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