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微笑(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到柬埔寨值得去的是暹粒,到暹粒为了看吴哥。很多人是抱着见见奇迹的态度去的,去过的人评价有的是“不过如此”,有的人是“没意思”,有的却是“惊艳”。各种评价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你不喜欢古迹,去了就是走马观花;如果你不喜欢宗教起源,故事就是催眠曲;如果你不喜欢“破败”,“废墟”就是一堆乱石头。

 

我喜欢古旧的东西,并不是我有多喜欢历史,也不是我有多喜欢战争,而是我喜欢那种经年累月后沉淀的厚重,在沧桑中依稀可见的繁盛,以及那种在追忆过程中对古人的敬佩。

 

暹粒的古迹很多,从古老的崩密列到著名的吴哥,从浩大的比粒寺到精巧的女王宫,从“母庙”回廊浮雕的故事到民俗文化村的现代演绎,一切都在回顾高棉盛世之中……

 

吴哥的各景点,除了崩密列和洞里萨湖外,可以一票通用,有效期1天,3天,10天。票价USD62(10),需在售票处现场拍照做票(照片好难看,对于高个儿来说,基本拍到的是脖子)。在各景点前有人查验(看不顺眼可能会被刁难,小费可以解决)。

 

外界所说的吴哥窟,其实是指的是小吴哥,有护城河,城为长方,四个门,五个塔,三层高,下方上圆,塔之间有游廊相连。因为是皇城遗迹,在进出时也有讲究。从护城河到寺顶分别代表海洋、山脉、地狱、人间、神境五个层面。据说小吴哥的日出和日落很美,但天公不作美,我在的前几天都是阴天,只能看到乌云。站在寺的最高端透过石柱之间西望,可以看到远处的林海,和西城门外的全景。国家博物馆的介绍有说在每年春分那一天,日出的光线正好与寺尖的角度相重叠,甚是震撼。感叹古人的智慧,怎么可以计算得如此精确(原谅我的英文之差、地理知识不够扎实,我听了两遍也没明白是在哪个时间点怎么交织重叠的

小吴哥外有开阔的空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有大型活动,很多穿校服的学生聚集于此,可惜是我们要赶行程,没能一探究竟。

 

小吴哥的回廊、塔顶、石柱窗栏


比起小吴哥的湖光山色,巴戒寺的佛像更吸引人。建于12世纪的通王城,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吴哥,高高的木梯之上是圆形的顶层,象征“慈、悲、喜、舍”的四面佛,个个都面带笑容。这些笑容不仅有开心的微笑,还有嘲讽的似笑非笑。经过近千年的风霜洗刷,烈日暴晒,仍不失丝丝笑意浮现。这是众人嘴中的“高棉的微笑”。

千年屹立与此,从未改变的高棉微笑

游人很多,不喜欢人挤人的感觉 ,下来坐在路对面的茶水摊上,喝着芒果百香果饮料,吃着炸土豆块,看着过往的游人,仰望巴戒寺“苔痕上阶绿”的西门全景,逗着溜达来几只白鹅,除了太热,心满意足……看到斗象台四周的大象雕刻和那大片绿草地,仿佛回到古时斗象的激战中。胜出的大象作为皇帝的战骑,与皇帝南征北战、冲锋陷阵;战败的则要作为劳力运输物资。可是谁又知道,胜出到底是福是祸?战死在沙场上的机率也不小,比起做苦工,失去性命的可能性要大的多。通王城的南城门外的大道两侧是大型的石雕塑像,面相有点凶,却让人安心。、车多,和古城内完全两个模样。

 

画一样的古皇城,什么文字都无法精准形容


女王宫,相比吴哥的气势,很小,很精美。红砂岩石阳光下熠熠生辉,精巧的雕功,细致又独特,经过千年却依然让人神往。难怪被称为“吴哥艺术宝石”。如画框般的门,需要低头才能穿过。依在门框,看看门上梁的雕工图案,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浮世绘”中。

巧夺天工

 

塔普伦寺,与其说它的故事吸引人,不如说它的树更让人着迷。这些千年古树,即便经历雷暴、战争,屹立不倒。让它们的根深深扎进寺庙的顶篷,与寺庙合而为一。我们看到的“母庙”不仅有历史,还有这些参天大树的根须。柬埔寨人给这些树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银树”。风起树叶沙沙作响。寺庙的倒塌的墙,残垣断壁中有高棉盛世时工匠的信仰。那些不经意间很难发现的沿壁中藏着的菩萨佛像。导游小哥说,如果第一眼可以看到这些菩萨像,说明很有佛缘。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时,有人为发现而雀跃,有人还未找到而焦急,小哥又说,这是缘分,有缘即可以见到。旁边阿姨问我看到没有,我点头(导游还没做介绍时已经看到,只是没有想到意义深远)。


 “母庙”的金银树


与那些游人如织的著名景点相比,我更喜欢比粒寺。这是变神的地方。从人到神,在这里,在火葬那一刻转换身份,多少有点令人向往。这里损坏得有点严重,正在修复。台阶很陡,需手脚并用。站在顶端,遥看远处的山,蓝天白云近在眼前。这里的狮子、大象因年久,模样已不再清晰,身上的花纹也棱角尽失。大象的鼻子都不知去向,却仍傲立在天际之间。从大门处看上去,映在蓝天之中,千年过去,它们依然骄傲潇洒,圣者气质未曾改变。

因时间久远,狮子已变得柔和

比粒寺

神牛,因年久越发慈祥



中国援建的周萨神庙,相对小,游人少


因为还有近两天的自游活动时间。本来打算包车去崩密列和荔枝山及洞底萨湖。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未能成行。然而有舍有得,柬埔寨国家博物馆和柬埔寨民俗文化村之旅,并未让我觉得遗憾。这两个地方值得一去,特别是在天天看“黑黑的大石头”审美疲劳时,那里让我们从学术上了解高棉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不允许拍照,每个地方配有多种语言的介绍,有时间可以听一听(有些有中文、韩文和日文的,全部都有英文,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韩文,因为韩国人在柬援建了很多项目。路上有见到小广场上立着韩文的纪念碑)。二楼的千佛厅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收集了很多佛头,还有制佛雕像的工具,有一小块地方可供参拜。

国家博物馆大堂的头像

回廊中间是水池,朴素的“国家”博物馆

千年的木雕刻


民俗文化村是个小型的柬埔寨,呈现柬埔寨的人文。现场有民俗表演,值得一看。售票处会提供表演节目时间表给游人。都说下午二点以后更热闹,因为表演更多。我们是上午去的,人少,适合静下心来慢慢看。逛到下午,几乎一天的时间并没有尽兴。在民俗村了解了洞底萨湖的大致情况,没去可能也未必是坏事。

文化民俗村内仿制版“纳加”

 

巴肯山的日落是大多数游客的首选。每天限300人,不能预约,只能摆队。下午山上的人不下来,下面的人就不能上去。那天多云,队伍摆得看不到头。讲真,日出日落,看得太多,不觉得惋惜。就放弃排队,一路走下来。

 

神像、佛头、宝石被盗


几日中,看到不少欧洲人坐在景区的石阶上,翻着手中的柬埔寨介绍,时不时抬头看看眼前的古迹,摸摸身边的黑石头,似有似无的满足感跃于眉眼之间;一个人脱团行走在古城门之外,也见过几个外国人驶着摩托在护城河的大桥上飞驰;更能感受到欧美人狂奔扑向城中雕塑的满脸兴奋。他们对古迹有我们没有的执着,他们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到古代的氛围中,他们不介意任何表现他们兴趣的方式。而我们,只有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地体味这一切,怕太过激的行为惊动了先辈们的杰作……


不好意思,今天因照片多,文字也多,写得有点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