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海建工人在路上的时间,是柬埔寨最煎熬的旱季——头顶骄阳,每天冒着近40℃的高温,这里考验的,是建工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更是俯首深耕的毅力和勇气。
12年前,当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总经理贺略萨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带来了20多人的“拓荒”队伍。现在,上海建工在这里的项目越接越多,工程遍布柬埔寨,队伍也壮大到100多人。但是贺略萨却觉得,带队伍,比以前更加考验人了。
最难的,是要保证这座海外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的活力。虽然柬埔寨离开中国并不算太远,但是对于常年漂泊在各个项目工地上的上海建工员工而言,那种对于家庭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在柬埔寨的12年,贺略萨想尽一切办法,为员工们在千里之外的国度,打造了一个温暖而又和谐的家,“留住了心,就留住了人才。”
三年打造成行家里手
正在进行中的金边市区二环线工程,是目前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在柬工程中最复杂的一项。因为是在首都金边的“腹地”,涉及到沿线拆迁、线路改道、工程测量的各种难题,都落在了29岁的项目经理颜志明的肩上。
按照小颜的履历,如果是在国内,这样的“85后”应该还是在打磨学习的阶段,但是进上海建工6年,他已经参与了柬埔寨59号公路、6号公路和6A号公路三个项目。耳濡目染并亲身经历了三项工程攻坚克难过程,颜志明已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如今,在颜志明的项目部,有三个工区和10个管理人员,所有相关的难题,他一人挑。
2007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上海小伙子吴杰,进入上海建工海外部工作,第一站就被派到了柬埔寨,之后就没离开过。从湄公河大桥项目的施工员做起,吴杰先后在金边港码头和6号公路两项地标性精品工程担任项目副经理和经理,在解决动拆迁难题、攻克技术难题、协调各方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海外工程容易锻炼人,8年的时间,吴杰成长为了精技术、善管理、懂经济、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贺略萨的左膀右臂。如今,身为上海建工柬埔寨项目部副总经理的他,每天奔走在柬埔寨各个工程的大小工区上,解决各种棘手的难题。
在柬埔寨项目部,有很多像颜志明、吴杰一样的年轻人。论年纪,他们都还是上海建工的“新人”,却早已开始担当重任。贺略萨坦言,在海外培养人才,需要激励机制,一来让年轻人尽快成才,二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柬埔寨项目部自成体系的“三年成才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上海建工国内的人才培养计划,一位新毕业大学生一般需要6年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达到工程师或者部门经理的职务。在柬埔寨,成才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根据“三年成才计划”,新进员工第一年确定方向,第二年精于工作,第三年独当一面,到了第五年,就可以担任项目经理的重任。所以,在柬埔寨项目部和印尼等外派项目中,“85后”的项目经理比比皆是。与职务晋升通道配套的,是相应的薪水待遇激励制度。在这里,新进员工每半年就可以涨一次工资。贺略萨说:“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柬埔寨,一是靠上海建工这个平台,项目多、效益不错、能锻炼人,二就是贴近人心的激励机制,在国外工作,就要让年轻员工感觉很有‘奔头’。”
温暖人心的“随员制度”
在员工的眼里,贺略萨是个多面的领导。工作中,他严谨、一丝不苟,但平日里,他却是个懂得生活、“接地气”的人。
“要有成功的事业,也要有质量的生活”,这是每次有新员工来柬埔寨报到,贺略萨说的第一句话。和年轻员工谈心,贺略萨交流得最多的,也是平日的生活。在柬埔寨待了12年,贺略萨深知,有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保持工作的劲头,这对于习惯了工地宿舍“两点一线”的建工人而言,尤其受用。
但怎么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那就先得有个家。前几年,柬埔寨项目部在金边市郊建起了基地,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办公地,不如说是柬埔寨项目部为员工安的一个家。白天,这里冷冷清清,员工们奔波在各个工地上,一到晚上,这里却热闹非凡,笑声不断。
几个月前,基地里来了个小客人。小乐乐的爸爸妈妈都是柬埔寨项目部的员工,今年年初的时候,她跟着爸爸妈妈还有外婆,一起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柬埔寨。这是柬埔寨项目部为员工们特别设定的随员制度:项目副经理以上级别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将家属带到柬埔寨来。解决了相思之苦,在千里之外举家团圆,就有了安心做事业的动力。在这里,孕妈妈们还能享受最长3年的哺乳假。
但是,这里还有大把为了梦想追逐的年轻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毕业就来到了柬埔寨。刚开始干劲十足,但到了快成家立业的年纪,加上家里的催促,难免会有第二次抉择。公司想到了“拉郎配”,虽然是内部解决,但因为志趣相投、生活简单,这里的小日子,一样过得和和美美。
在上海建工担任翻译工作的卢琴,对于毕业时自己的选择感到很庆幸:“早就听说上海男孩顾家、体贴人,没想到,我在柬埔寨遇到了。”今年,卢琴和上海小伙子龚路桦领了证,还在杨浦买了房,正准备办酒席。
两人的相遇,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真实写照。龚路桦的爷爷龚学敏是老建工了,曾经在上海建工援外办公室工作的他,退休以前一直在全世界各地跑。龚路桦工作不到两三年,龚学敏就执意要把他送到国外工地去,“国外工作能去掉骄娇二气,更能锻炼人。”在柬埔寨国家6号公路项目组当施工员,龚路桦这一待,已经五年。在项目组里,他碰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广西姑娘卢琴。
在柬埔寨分项目部,像龚路桦、卢琴那样的年轻夫妻,还有十几对。他们因上海建工结缘,因做工程相知相爱,也因为共同的事业坚守在异国他乡。贺略萨笑着说:“每年在上海建工宣讲会上演讲时,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女同学来柬埔寨’。生活气息浓了,就有了家的温暖。”
感受家的“味道”
5月,柬埔寨的雨季到来了,每天一场瓢泼大雨,会给热得发烫的道路稍稍降温。经过了紧张繁忙的旱季,柬埔寨项目部一年中最轻松的时光即将到来。这个时候,员工们就会踏上回国的征程。
但这个时候,曹金荣却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老曹是上海人,50多岁,建工元老。他原本是搞房建的,画图纸、造房子最拿手。2004年上海建工驻扎进柬埔寨,跟着贺略萨一起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刚到柬埔寨时,老曹已经年过半百。那时的他,刚刚结束在非洲的房建工程,转身就来到这里。那时的老曹心想着,再干几年就退休回上海养老了,没成想,这一待就是12年。
虽然常年在非洲干工程,但热带雨林闷热潮湿的气候,还是让老曹不太适应:“开疆拓土的时候,是造7号公路,他们在深山老林里找路,我就跟着他们,帮他们安家。”在柬埔寨,上海建工人要搬很多次家,一个项目就是三年,每个项目还有很多工区。老曹深知“家”对于建工人的重要性,“工地上很苦,尤其是在海外。有了一个家,就有了归属感。”
如今,柬埔寨工地上所有的员工宿舍和临时设施,都出自于老曹之手。“如果是工区,一般两排房子就够了,保证厨房、宿舍等基本功能用房,但是如果是项目组,就要考虑得更多。”老曹说,“因为这里是大本营,会议室、娱乐室、浴室等,基本的设施都必须保证。就连厨房和食堂,也要腾出充分的空间,让大家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
抓住了胃就抓住了人心。还有一位深得上海建工员工喜爱的师傅,是总管着柬埔寨项目部基地厨房的大厨。关于刘海强大厨,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他原本是采石场的采石工人,因为缺人,半路出家的他开始学做饭。每次回国归来,他的行李里总会带着好几本菜谱,边学边做,十几年下来,刘海强早已成功“转型”,成为项目部在柬埔寨数一数二的大厨。
老曹和刘海强,是柬埔寨项目部里普通员工的缩影,他们或许不是一线的员工,但对于远在海外的一个“家”而言,却又是不可或缺的家里人。
老曹早已到了退休年龄,却依旧退而不休,他的话,道出了上海建工人的朴实无华:“这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选择留下来,是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责任而拼搏,为了上海建工这块招牌而努力。”
旨在推送当地投资环境、传播中柬商业信息、展现商会会员形象,均与商业利益无关。部分文章图文来源于网络和当地媒体,若涉及内容错误、版权问题或其他侵害了您的权益,敬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重发,联系时注明“版权”。本平台可为商会会员免费进行宣传推广,如有需要,请发送邮件至ccsusn@163.com。